中新網上海10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1994年,因為在中國消化病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中的突出貢獻,仁濟醫院內科學專家江紹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但是鮮少有人知道,這位院士在年輕時曾在朝鮮戰場,用生命和醫術守護者志愿軍官兵。
記者14日獲悉,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檔案室,一批塵封多年的抗美援朝珍貴檔案資料首度公開。一封來自“上海市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的證明信箋與信中寥寥數語,清晰記錄了1952年6月到8月間,中國消化病學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江紹基(檔案記錄中為江兆基,因當時滬語聽寫的緣故)在朝鮮戰場上守護“最可愛的人”的那段光榮歲月。
據江紹基的兒子江堯湖回憶,1952年2月,當時33歲的江紹基獲批加入上海市醫務工作抗美援朝志愿醫療手術隊,抵達吉林長春參加了嚴格的軍醫技能培訓。
為了應對復雜的戰況和殘酷的戰爭,當時的軍醫培訓內容非常多且嚴格,涵蓋了戰地救護、包扎止血、消毒滅菌等方方面面;針對實際情況,培訓加強了燒傷凍傷的處理以及各種火器傷、貫穿傷的處理等。醫護人員還接受了包括細菌戰、化學戰、核戰爭的防護和急救內容的緊急培訓。
1952年6月,江紹基進入朝鮮正式開展戰地救護工作。當時每一場戰斗都有傷員從前線陣地上被送到醫療所,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重傷員。江紹基日夜不停地救治傷員,換藥、包扎、清創、縫合,甚至還幫助護士給重傷員喂飯、擦身……江紹基在朝鮮戰場第一線工作一直到8月。
從朝鮮戰場回滬后,江紹基與仁濟醫院的醫護立即投入到緊張而忙碌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1956年起,江紹基作為血防指導專家每周都工作在郊區血防第一線。他先后提出了多項重要的血吸蟲病治療方案和研究成果,為上海血防攻堅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江紹基在血吸蟲病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任首任所長和學科帶頭人。該研究所為中國消化病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成為國內消化內科主要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基地之一。(完)